這篇想用Hello Kitty的多產品線,來講述其TA的輪廓,以及可能的廣告操作。
可大致用現在的經濟能力及年齡,這兩個維度來區分。小朋友以及日漸長大中的他們,透過多產品線來滿足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需求,從甜味的牙膏、文具書桌至鍵盤等;小時候接觸過,然而當時沒有錢購買的孩子們,長大後成為上班族、有了經濟能力,此時可以用一些消費品,來滿足他們,如金飾、手錶等;與卡通文化較脫節者,透過購買任一卡通人物相關產品,能夠有追逐年輕、自己還年輕的正向感受,如彩繪飛機的Kitty 內裝等。
第一種日漸長大的孩童,這群人可能會培養出許多回憶,或因對品牌品質極度肯定,因而越買越多、越來越黏著;或雖然隨著年紀增長,購買數量下滑,但單一消費的單價卻大幅提高等。此狀況與百樂鋼筆的策略相似,百樂透過多產品線、多子品牌的方式,讓消費者從低價的微笑/啾咪鋼筆入手,再向上用多產品線,去接收這群消費力漸漸提高的客人,日本三大鋼筆廠:百樂(旗下的並木Namiki)、白金(旗下的中屋NAKAYA)、寫樂(我忘記有無子品牌,但其有多款高階筆款),皆是此法。
第二種小時候想買但買不起的客群,和前篇小熊餅乾提及的「出資者與使用者並非同一人」相似,待這批人長大後,會因為補償心理,而大量購買給自己的孩子或自己。金飾、信用卡等產品,給人的印象多半為成熟甚至老氣,Kitty 則有時給人過於幼稚的形象,兩者的結合,可用卡通形象拉低商品本身的冰冷感,解決產品本身的硬傷;或是有的舊有產品已經多年沒改配方,也沒有用新的廣告形象去打該產品,此時透過卡通人物的授權導入,可以讓原有產品多一點新鮮感,在飲料界還蠻常這樣做的,如每朝健康與白爛貓,以及多家街頭手搖飲品牌。
面對第三種客群,僅需在廣告操作中,將該角色「讓大眾認知此為新潮角色或話題人物」即可,而非深度介紹其家族。
創造Hello Kitty 的三麗鷗本身並非製造商,而是大量授權、委外製造,品牌原廠僅需把關授權出去製造的產品是否為奇怪的、會破壞Kitty 本身形象的產品即可。
影片來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