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保的糖尿病患者
下週週末全台學測,我昨晚在象山站看到一個高中生穿制服灌台啤,什麼意思?恭迎孔子附體之類
以前手機像素不佳、出門又忘了帶相機時,許多人會去超商買即可拍,一台能拍27張相片的底片相機,拍完後整台給照相館沖洗,僅留下底片及照片,機身為一次性拋棄式,用完就作廢。我這幾天發現,該小眾市場除了還有在生產並販賣即可拍之外,甚至還為了即可拍推出「限量塑膠外殼」,一個很蠢的有趣設計,可以把整台即可拍相機的丟進去那個殼子中,但僅具美觀功用,沒有防摔防水防塵的功能
今天買迷客夏的時候,店員竟然同時擁有會笑的眼睛還有會笑的嘴唇,搭配起來超欠揍
東區Toasteria Cafe,廁所管線超怪,像是室內設計師從來沒大過便,沖馬桶的拉繩、洗手台的開關,都放在離該器具約一個手臂遠的地方,等找到繩子,使用者早已忘記自己剛剛到底要幹嘛
這兩天看了兩場藝術展,去的目標是想看大型國際策展模式,還有藝術品展售方式(雖然我沒有去過拍賣會,或是VIP room);以及提升自己的創作靈感什麼的,這點確實會隨著觀展量的擴大,而緩慢產生效應,我在看完田中達也微型展的珍珠奶茶幽浮之後,在後來自己的某一個文字作品裡,赫然發現有一點點點點的關聯性(該作品是在講女上男下姿勢,小孩像是珍奶被吸起來一樣,坐電梯來到人間),但又或許沒有因果關係,只是兩件偶然發生的獨立事件
今天發生一件爆炸有趣的事情,我偷聽到某畫廊的資深員工在微微責難資淺員工,她剛剛的銷售手法容易讓收藏家覺得「原來這個畫家賺那麼多!」畫作溢價彰顯藏家不智。這種「粉絲把自己當作救世主,下凡抖內拯救創作者,但不希望創作者過太爽,期待他進行扮演好苦行僧的角色」的心態,原來不僅侷限於YouTube或Twitch,好比猛虎巧克力早年的群眾募資經驗,藝術收藏圈也是如此
歌:李克勤-後會有期
文章結構
畫展的營運及飯店型展覽的特性
畫展內容與細節啟發,我並沒有列在裡面,因為純文字說明這些也沒什麼意義。#onearttaipei #西華飯店
我今天去ONE ART TAIPEI,票價450元,是辦在西華飯店裡的飯店型博覽會。5F及14~16F都有展出,五樓是免費入場、作品較少,但幾乎都是大作,有展出Banksy畫作、實體雕塑,超超好
之所以會選在西華飯店,部份原因是因為喜來登飯店在裝修中,再加上西華的老外副總夏基恩很喜歡藝術,所以辦在這裡
寒舍艾麗、老爺酒店都有舉辦過類似的飯店型博覽會。這種形式展售的畫作會相對便宜一些,且畫家的年齡層較低,能給更多元及資淺的作品一個展示的機會
把飯店當展覽館的感覺蠻特殊的,每個房間有不同味道,和室內的人味與香氛精油有關;旁人在室內講話產生的回音,也讓人感到不自在;有的畫家不喜歡把作品放在床上的展示形式,打光、靠近欣賞細節等,都會受阻;飯店走廊不想展覽館那樣寬,人一多,整體動線會有一點點怪;和陌生人擠在浴室看畫,感覺好特殊,甚至有的藝術家,會把不開放參觀的浴室,關起門來當成個人辦公室,坐在馬桶上滑手機或補妝,有人要找他聊聊的時候,才會敲門叫他出來,一出廁所就要跟人講話的感覺很特別
很多人入場來買畫的,很多上面都有標價,現場也提供刷卡,但如昨天所說,這個週末台北有四個大型藝術展,同一位畫家的不同畫作會同步展示,所以畫家常在各展場間奔波,當買家有意願並想和創作者聊聊時,會有點麻煩;很多買家在偷罵草間彌生的塑膠南瓜
一堆畫廊都有展售村上隆的印刷畫,而且幾乎都是花系列,或奈良美智的手繪,經典款易辨識易變現之類。藝術品的代理經銷權很有趣,圈外人一無所知,但圈內人經常聽到一些有趣事物,像是部份畫廊的老闆,能夠靠單一畫作的經銷利潤,換一台賓利,當然這是少數,勒緊褲帶的藝術家們更是泛濫到哭;小畫廊常常會獨家代理小畫家的作品,一個有趣產業鏈。
BTW呱吉在當選議員之前,在以前上班不要看工作室的座位旁,就有一小幅的奈良美智,在到時候被人家說我雞雞小的這支影片中有拍到。
畫廊人員:「最特別的是,這幅是版畫,所以更珍貴。」許多畫廊在銷售時都有提及這個觀念。「版畫複製」並不是711影印機複印一份而已,其定義為,由藝術家授權、簽名並限量,且技法複雜、還原度很高,國際慣例為200幅以內。
越南的漆作品很便宜,我一直都有聽說這種說法,但親眼看到真的便宜到嚇到,又或是反過來被日本漆器的昂貴給嚇到。
看了兩場當代展,我的心得是:不要一味追求復古,古今對比的衝擊、翻玩也很好。可以在古典中加入一點現實元素,可能是材質也可能是內容,好比孔子拿著iPhone XS Max等;或是純然追求當代,甚至面向未來的創作,不留過去的影子
畫作的商業價值
我今天看到某個美術研究所學生的作品,那幅寫實油畫是關於雨中的馬路,兩旁有建築物、地面上有積水、街上有車有行人,中遠方的紅燈在雨中朦朧呈現,超美。但他老師在介紹作品時,不斷提及:「這幅畫雖然做工很細,但是作品的空間感有待改進,但做工真的很不錯」話題持續ABABAB輪迴。老師最終的結語是:你也知道我們當老師的,就是要指出學生的問題,否則懂藝術的人不多;真正懂的人也不會講出來,因為怕傷感情,所以一個作品就毀掉了。
他老師提到的「懂藝術以及毀掉」,在商業上看來就是,覺得讚的大眾都是只看不買的,會買的人並不覺得讚。這就是藝術系存在的意義,需要透過技巧傳承,在一個框架下不斷炫技來吸引一些基礎買量,並同時累積知名度、能見度,才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其他作品,否則畫雖美,但會餓死,復興美工訓練學生打比賽的方式、國高中生作文考試技巧,都是如此;雖然從結果看來,大家記得的多是非寫實類的怪畫,或是大眾記得的畫,並沒有用到那麼多技法,但站在該教授的學術觀點看來,技法與畫作的基礎價值高度相關,而且這似乎是一個無法用滿嘴理念,來誆騙他人的血淋淋事實
藝術展票價高,值得嗎?
以及其衍生出的當代展特性,這些是我這陣子的微洞見
我這陣子都在看當代的東西,每次買票前都會思考,看展覽的意義與收費標準那些的,有人會用「票價處以展品數量後,平均收看單價並不高」,來說服自己;有人會用「創意工作者必須接受大量刺激,所以買票當贖罪券」,來砥礪自己
我後來覺得這個問題還蠻當代的。都市人買的並不只是展本身,多數人是買不起展品,只是去觀賞然後記一些知識走,然而他們也不是做創意產業,所以沒有極度強大動機去「被迫」學習知識,對他們而言,誘因會是「付費打發時間,並獲得簡單成就感」。花一個下午跟姐妹做蛋糕、金工一顆戒指,得到的是蛋糕或戒指+聯繫感情,花一個下午去看電影、吃下午茶,得到的是一個話題+聯繫感情
展覽也是消磨時間的一種形式,但是內涵這種東西講起來太過於無形了,所以當代展會有很多便於打卡的設計,或是能帶著走的小禮品,對大眾而言,這些是除了打發時間之外的真正誘因。也因為這種特性,忙碌人可以從該地點、Hashtag裡,狂看別人的打卡紀錄,大眾拍的照幾乎湊齊所有角度,能輕鬆地逛完所有展品
可打卡性能夠做到雅俗共賞。田中達也的諧音梗,能在語言不通的台灣,竄紅的原因亦是如此。懂日文的人就懂其中的諧音梗,不懂的人可以看作品外觀,有興趣再看說明牌的概略翻譯
當然許多去展覽的VIP,是為了買作品而去,像逛街一樣
核心競爭力不在商品而是「舒適空間和打發時間」,這點就像星巴克早年的核心競爭力中,賣的不是咖啡,而是第二個客廳。都會上班族每天兩點一線,家裡公司通勤上班,想要和朋友聊天,約家裡又不夠氣派(氣派得起的人,往往不必庸庸碌碌地兩點一線上下班),一百多塊就能租到一個舒適、有品牌的空間,超方便,咖啡只是附加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