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打廣告、很少大幅折扣的ZARA,是怎麼在快時尚品牌多到爆的飽和成衣市場中存活下來的?ZARA的核心競爭力,是競爭者們必須花很多很多的錢和時間,還不一定能抄襲得來的!ZARA的商業模式和H&M差在哪裡?ZARA的代工模式和Lee有何不同?ZARA的新潮設計、快速產銷,是如何辦到的?可以讀讀看這篇邪惡帝國的前世今生懶人包,以及邪惡帝國四步驟:設計→生產→配送→銷售
可以讀讀看這篇邪惡帝國的前世今生懶人包,以及在邪惡帝國四步驟中,如何將每個員工及合作廠商,對企業流程中的影響力降至最低,並從中榨出每一滴利潤?
文章結構
ZARA品牌簡介
ZARA的母公司Inditex,旗下有8個服飾品牌及1個家飾品牌,ZARA是旗下最早創立,同時也是最為成功的品牌,ZARA佔集團7成以上的銷售額,先有ZARA後有Inditex大集團。有些品牌是自己成立的,如1991年成立多數衣服材質爛爆的Pull&Bear,和1998年成立以年輕女性市場為目標、男裝也很新潮好看的Bershka,2001年成立女性內衣品牌Oysho;有些品牌則是用買的,如1995年買下Massimo Dutti的100%股份,1999年收購Stradivarius。
Inditex底下的ZARA在2011年進入台灣市場,直接到101裡面設店,隔年Massimo Dutti也進駐台北101地下室。至今已有五個品牌在台灣設有店面,且多聚集在ATT4Fun附近,Pull&Bear、Massimo Dutti、Bershka及家飾品牌ZARA Home;另外三個服飾品牌Stradivarius、Oysho、Uterqüe及Lefties,在台灣還沒設櫃。
ZARA的創立故事及時空背景(微冗)
ZARA的創立故事很感人,創始人Amancio Ortega Gaona白手起家,憑藉策略及抄襲,打穩ZARA難以被打倒的基礎,成為歐洲首富,甚至博得時尚教父的虛名。
創辦人Ortega小時候很窮,住在小漁村裡,爸爸是鐵路工人,媽媽是家庭主婦,他14歲輟學去服飾店當裁縫學徒、女性服飾零售商店員、服飾送貨員。1963年他27歲那年,他離職了,和家人們(疑似是哥哥及嫂嫂),用5,000元的Peseta(比塞塔,歐元流通前的西班牙貨幣),網路上說大約25歐元,我也不知道是怎麼算出來的,在地下室開了間製衣廠,取名為Confecciones GOA(他的名字縮寫AOG的反寫,自戀),為別的品牌進行代工,並自己敲門對家庭主婦進行陌生開發。十年內穩定發展,拓展了幾間紡織工廠,並把產品賣到歐洲不同國家,穩定拓展的原因,除了商業頭腦外,也和「起家第一抄」有關。
1966年時,Ortega認識了Rosalía Mera,並與她結婚。Mera的爸爸在電力公司工作,媽媽開肉舖,和老公一樣來自辛苦的藍領階級。Mera 11歲輟學後去知名品牌La Maja,擔任夜班裁縫師及店員,在擔任店員的期間認識了送貨員Ortega。
起家第一抄
夫妻起初從抄襲妻子工作的La Maja架上服飾開始,大量生產女性貼身衣物、女性性感禮服、女性居家服飾、女性長睡袍,從布料到成衣都做,並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販售。由於當時的女性多擔任家庭主婦,負責在家處理家庭雜務,而且在沒有暖氣的年代,長睡袍成為他們居家和出門必備的服飾,加上物美價廉設計新穎,因而受到好評。雖說Ortega是在西班牙發跡= =,西班牙的冬天沒那麼冷,聽起來有點詭異,但對當時的女性而言,長袍、睡袍似乎仍是剛需。
在Ortega開始創業的十年後,1973年代爆發石油危機,與他合作的歐洲企業,開始抽單甚至破產,尤其是一間德國公司的跑單,讓他損失超慘,因而拓展自己的事業版圖,開始投入零售,甚至在未來自立品牌。直到1975年,他在西班牙拉科魯尼亞(A Coruña)的中心街道,開設了第一家ZARA店鋪。店名取自1964年的電影Zorba the Greek希臘左巴,他跟他老婆渡蜜月三小的地方,但店名不是重點,重點是1975年,這個時機點剛好是西班牙獨裁首相Francisco Franco過世的那年,人們的穿搭品味大解放,開始渴望顏色繽紛、時尚、剪裁豐富的衣服,ZARA剛好補上這個缺口。因此當時的時空背景和現今不同,或許不能用「成衣市場已經飽和」這個前提來看。
1976年,在曾在IBM工作過的José María Castellano顧問的建議下,ZARA開始用電腦來追蹤生產及銷售數據,也開始運用IT系統進行供應鏈管理,讓公司得以將鋪貨時間壓縮在48小時以內,從設計圖變成實體服飾,也僅需要10天(或兩週之類,都有人說)。
ZARA於1988年,開始全球化,在葡萄牙開設第一家海外分店,1989年跑到紐約開店。
ZARA和H&M不同之處
生產面
H&M是典型的「全球生產、全球銷售」的公司,由首席設計師設計完,發包給全世界的代工廠去生產,亞洲生產就賣亞洲,歐洲生產就賣歐洲,排程大量製造。ZARA則是「歐洲生產、歐洲銷售、主攻歐洲市場」的品牌,很少採取生產的全球化,而是採取銷售的全球化,在歐洲生產後空運至世界各地。礙於運費及倉儲成本,ZARA這樣的作法也使得離西班牙越遠的地方,商品售價就越貴。
到了2013年,ZARA在中國的展店達到142間,且銷售額首度超越歐陸銷量第一的法國,爬到全球第一名,但即便如此,他們還是維持過去那套沿用了幾十年的「歐洲生產,歐洲銷售」的商業模式。
原因在於,ZARA首重鋪貨速度,特別著重「供應鏈的反應速度」,想方設法把設計到販售之間的路程壓縮到最短,靠快時尚賺錢,而非靠壓低成本來賺錢。從開始設計到上架販售,ZARA只花了兩週,比競爭者快十倍以上。以歐洲為例,ZARA標榜36小時快速到店,從物流中心到零售店的配送時間只要36小時,遠一點的國家也只需要48小時,用極短時間上架銷售。
哈佛的研究顯示,ZARA的平均售價很硬,多落在原價的85折,同行平均為6-7折。ZARA用供應鏈的反應速度,搶下這樣的價格,承擔運輸成本及鬧區店租。
但中國消費市場的崛起,確實對Inditex造成影響,他們旗下的其他品牌,已將大部份的生產製造,外包至勞力成本較低的國家,多數集中在摩洛哥與中國。ZARA也會在亞洲生產一些基本款,如基礎無花樣的款式,並且少量測試市場,但主要還是在歐洲生產。
ZARA大部分的生產製造仍留在西班牙與葡萄牙,不走的原因可能也包含,他們過去投入了大量的固定成本,帶不走,而現行的商業模式也還ok,所以沒必要離開。
設計面
主要原因為ZARA的第二抄襲。次要原因為ZARA會少量生產一部份衣服,丟去世界各地通路試水溫,假如有人買的話,再大量生產,不像H&M由首席設計師設計完之後就大量生產,ZARA是少量多量生產,每年達一萬多款,在同行中算很可怕的數字,所以ZARA倉庫囤積的,不是成衣而是布料、皮革或配飾,不像H&M囤積了一堆不可再製的成品。
雖然如此,但我還是在2019年的ZARA,看到一件2018年就開始販售的黑毛毛大衣,穿上去會像毛很長的黑熊,那種一看就不會有亞洲人買的那種浮誇款式,不知是滯銷還是銷路太好所以多進口來台灣賣?
ZARA如何面對完全競爭市場?
成衣市場是個完全競爭市場,很難賺到大錢,因為每家廠商的成本已經殺到超級超級低,能賺到的利潤怎麼擠都只有一點點,所以只能透過不斷榨取每個環節裡面的剩餘價值,長久下來就能累積出一筆錢。
ZARA透過四個流程:設計→生產→配送→銷售,將每個員工及合作廠商,在企業流程中的影響力降至最低,讓內外部合作夥伴都成為無腦執行者、免洗筷,換成誰來做這份工作都可以,而ZARA只要不斷招新傀儡進來,就能取代任何人。如此以增加企業本身的議價能力,透過垂直整合從四大環節中榨出每一滴利潤。
邪惡帝國的設計流程(第二抄)
ZARA的設計,來自於多年來的一堆設計師,去時裝伸展台前線抄襲,原物料及設計元素,並丟回母公司的IT系統歸檔,狂抄襲狂歸檔,所以ZARA母公司已經擁有了幾十年來各時期的流行元素。譬如說肩膀設計,是否要露肩?不露的話要墊肩嗎?墊肩要用什麼裝飾?當流行開始變化時,ZARA便能快速調閱歷史資料,拿以前的經驗出來複製貼上。
自己上網查,就能看到ZARA抄自時裝伸展台及小型設計師的設計抄襲史,但多年來ZARA之所以不怕,是因為對大型設計師來說,他們根本不屑告ZARA,由於目標客群不同,大型設計師的高單價產品瞄準的客戶,與ZARA並不重疊,不會因為ZARA的款式相似、價格較低,而改買ZARA;中小型設計師就相對可憐,被抄襲走後,也難以告贏ZARA這樣的全球大品牌。
對ZARA母公司內部的設計師而言,他們做的事情也蠻無聊的,就像圖書館管理員一樣,每天把不同時期的元素調出來做排列組合,並少量測試市場反應、生產。ZARA將單一設計師對品牌的影響力降到最低,不用擔心首席設計師累積了名聲,就跳槽去別的品牌,降低ZARA對個別設計師的依賴程度;H&M則反之,在大眾的認知中,他們就是一個很常換設計師、很常聯名合作的品牌,假如出現其他低價品牌,很容易被擊垮。
邪惡帝國的生產流程
圖片引用自紐約時報ZARA的生產基地,位在西班牙西北角的阿爾泰霍Arteixo的一個小漁村。因為創辦人發現「大量紡織廠及漁港」,這兩項資源聚集在同一個地點,因此決定在這裡成立總部。阿爾泰霍Arteixo這個地方很窮,多數家庭主婦在家擔任女裁縫,靠家庭代工補貼家用,因而造就了小小漁村,竟然有高達五六百家小而多的紡織廠的特殊情況。
紡織產業有個特性:勞力密集
多數情況下,製造產業往往會越做越大,使得工廠小而多的情況並不常見,因為市場會隨著時間競爭而汰舊換新、新陳代謝,並且透過購併來增加自己的競爭力,最終只留下超大家的工廠。然而紡織業卻不盡然如此,因為絕大多數的紡織業屬於勞力密集,需要倚賴大量人力去做裁縫,這樣的產業特性使得人力成本無法被規模節省,沒辦法透過步驟拆解的泰勒化,以大幅提升生產效率。礙於大量勞力密集的關係,服飾產業就是必須花費這些人力成本去做手工藝,請1個人和請10個人都不會產生綜效,因此上游的紡織廠多數還是小而多的情況。
至今ZARA投入了全球員工中的10%在製造端,且多為自家生產,少量請外部廠商代工,所以不用擔心代工廠學一學之後跑掉。ZARA早年只跟幾十、幾百家代工廠穩定合作,但品牌壯大之後,不斷透過換合約、換廠商,來壓低成本,並降低個別代工廠的議價能力,把代工廠當免洗筷,努力從生產端榨出利潤。
代工廠的背叛很恐怖
以Lee這個牛仔褲品牌為例,他們原本是讓Timberland的母公司威富公司(VF Corporation)做代工,但後來VF把Lee的技術學走,拿去做別的品牌,做大之後甚至回過頭來,買走Lee這品牌!與代工廠合作,當彼此的目標不一致時,很容易有這樣代工廠自立門戶的現象發生。BTW雖然多數品牌被收購後,常常讓原本的品質及設計土崩瓦解,但從Lee的這個案例看起來,對消費者來說未必是壞事,因為Lee運用了VF集團的技術,研發出針對亞洲女性屁屁的剪裁設計,透過集團資源,達到設計(知識)上的規模經濟。
自己生產要負擔製造成本,找人代工必須負擔交易成本,要緊盯代工廠的交期、良率、合約等問題。假如中心廠發包端,沒有控制住關鍵要素,會導致加工廠出現「供應商優勢」,讓ZARA陷入套牢風險,代工廠代工久了,議價能力提高,趁火打劫要求漲價,甚至跑出去自立品牌。
所以ZARA的代工模式為,設計部門設計好樣式、制定好價格後,才丟給代工廠一五一十地生產,代工廠能碰到的東西,已經是很末端的規格、設計,不能參與整個決策過程。不像有的服裝設計產業,會跟代工廠來來回回地溝通製版問題,這種模式只要代工廠溝通了幾次之後,就能摸清楚母公司的設計流程、公司內部的核心人物,未來挖角走那些要角,自己就能做一個一模一樣的品牌。
競爭對手有錢有閒,也能複製出一個製造中心嗎?
競爭者是不是也能在歐陸或是世上某個「鄰近機場、漁港,同時也有一堆紡織廠的地方」,蓋一個大型物流中心呢?其實是很難做到的。ZARA在與代工廠的競合關係上,投入大量的金錢與時間。
阿爾泰霍這個資產非常貴,週邊聚集了五百多家代工廠,光是中心本身的打造,就要價幾十億歐元,更別提聚集經濟本身的建立很難一蹴可及,競爭者必須超級有錢。
除了錢之外,還必須花很多時間,ZARA從1976年開始,已經花了大量時間在每個流程中導入IT系統,降低每個人、代工廠在當中的影響力,確保公司內外部整體目標一致,不會有任何人的背叛或任何組織的聯合背叛,導致整個系統崩潰,或被抄襲。這個系統的建置與導入、代工廠資料歸檔建立,以及數據導向的組織文化與決策,都必須耗費極大量的時間去培養。
即便錢和時間都具備,學習曲線往往是指數型成長的,Zara會繼續踩在過去的根基上持續進步,想急起直追,除了倚賴自己努力之外,還得拜拜、祈禱ZARA有天跌倒。
潛在競爭對手,帶著替代品殺進成衣市場,一拳打倒ZARA,有可能嗎?
不太可能。因為成衣的替代品極少,人很難不穿「現代紡織技術所製造的衣服」,不可能套塑膠袋蔽體,也很難把泳衣、婚紗等新材質穿上街,雖然泳衣近年有漸漸出現泳衣或運動內衣穿搭,但仍是少數。
成衣的替代品威脅偏低,但依舊存在,以婚紗材質為例子,印度及穆斯林穿著中的「紗麗」,也許是ZARA全球拓點的過程中,相對不擅長的品項;同時,在Zara全球的門店裡,女性衣服佔過半數,長遠來看的確會影響到Zara在南亞的銷售。雖然ZARA的店鋪設立是以進步都市為主,但某程度上,這塊客群隨著Zara的不斷拓店,還是會漸漸地被威脅到。
像是泳衣的材質為例,傳統價值觀中認為不適合穿上街的運動服飾,現在也已有很多巨巨會穿上街,假如未來觀念改變或是氣候變遷,機能服飾如吸濕排汗的貼身衣物(人們開始改穿北臉的登山服飾上街),或奇怪的人造材質衣物(人們真的套台北市專用垃圾袋出門),那麼這部份可能構成威脅。
然而現階段看起來,這個威脅是小的,而且這些這些情況還得發生在「以數據導向的ZARA,毫無知覺、未能做出反應」的時機點,這點幾乎不太可能。
邪惡帝國的配送流程
ZARA在阿爾泰霍Arteixo設立一個大型的生產基地兼物流中心,蓋一棟大型總部,並將地底挖成大型中空、全世界最長的成衣物流通道,讓附近工廠製作好的衣服,透過地下通道快速運輸。透過規模化降低物流的物流成本與人力成本。
選在漁港旁邊但是以空運為主?這點有點奇怪,可能是因為西班牙不大,運到機場很快,加上船運到附近歐陸國家也很快的緣故?這點我不確定。
邪惡帝國的銷售流程
成衣市場是個完全競爭市場,世界上有一堆賣衣服的牌子,無論打多少廣告,都容易被稀釋掉,因此通路及品牌很重要,有通路才能被看見、被購買。ZARA打從一開始,打從1975年的第一間店,就決定把廣告費省下來,直接將店鋪設在世界各地的鬧區,蓋一棟浮誇的館,透過路面曝光引起消費者注意。這點和H&M等品牌,瘋狂打廣告模式不同,也和ZARA麻糬黑男的邏輯一致。